歐盟“碳關稅”或將影響家電出口

                                                  2022-3-29 13:45 來源: 中國電子報

                                                    近日,歐盟理事會通過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俗稱為“碳關稅”),計劃首批對水泥、鋼鐵、電力、鋁和化肥行業征收“碳關稅”,預計2026年正式實施。家電產業雖不在此次征收范圍內,但作為終端生產環節受到上游鋼、鋁等原材料的影響成本上升,且在將來可能被劃入擴大征收范圍,我國家電企業并非“高枕無憂”,必須積極應對。

                                                    會增加出口企業成本

                                                    回顧歐盟“碳關稅”設置的歷程,在2020年通過的《歐洲綠色協議》中,歐盟承諾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55%,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2021年7月,歐盟委員會首次提出“碳關稅”提案,并計劃于2023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2022年3月,歐盟理事會宣布,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獲得通過,該機制是指在實施國內自身執行嚴格的氣候政策基礎上,要求進口或出口的高碳產品繳納或退還相應的稅費或碳配額。

                                                    據了解,“碳關稅”設置2023—2025年為過渡期。在此期間,進口產品無需繳納“碳關稅”,但進口商需每季度提交包括當季進口產品總量、產品直接和間接碳排放量等信息在內的產品碳足跡報告。2026—2035年起將要求支付碳排放費率并逐年提高。但目前還只是框架性的提議,官方碳價格、歐盟企業獲取免費排放配額的退出時間表、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收入分配方案、出口產品的碳成本退稅等關鍵問題暫未明確。

                                                    波士頓咨詢(BCG)最新研究深入分析了歐盟“碳關稅”對重點行業的經濟影響,發現碳關稅對行業利潤的侵蝕影響可高達40%,而且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將感受到成本增加帶來的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該方案是歐盟碳減排的重要舉措,強化碳管理,防止碳轉移或碳泄露,加快歐盟及全球碳中和步伐,不排除未來擴大征收范圍到更多產品和服務的可能性。

                                                    中國是歐盟“碳關稅”首批征收5個領域的重要貿易合作方。根據騰訊研究院研究數據,使用進出口數據結合投入產出方法測算,2018年我國出口及進口產品的隱含碳排放就已經分別為15.3億噸及5.42億噸,對外貿易隱含碳凈出口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0.5%,其中出口歐盟隱含碳排放2.7億噸,占17.6%,而從歐盟進口貨物隱含二氧化碳僅為0.31億噸。

                                                    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獲悉,我國對外出口的制造業產品大多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低端,同時考慮到煤電為主的能源結構,我國產品在“碳關稅”上不占優勢。因此,實施“碳關稅”會增加我國出口成本,降低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業內人士也指出,發展中國家出現陣痛是必然的過程,中國企業不能對“碳關稅”心生抵觸,而是要堅定信心、勇于擔當,保持定力、積極作為。長期看,我國企業應積極采取行動,加速低碳轉型發展,這樣,碳邊境調節機制對我國影響有望逐步弱化。

                                                    將間接波及家電出口

                                                    相比傳統高耗能行業,家電雖然不是單點耗電最高、環境污染巨大的行業,但卻是供應鏈較長、產品特性復雜、使用范圍較廣、使用時間較長的行業。雖然“碳關稅”首批征收范圍沒有涉及家電產品,但家電業遭受到間接影響。

                                                    奧維云網(AVC)總裁助理兼研究部總經理趙梅梅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批納入“碳關稅”征收行業名單的鋼鐵、鋁等是家電產業的重要上游原材料,碳關稅實施后或引起這些產業甚至大宗原材料價格的上行,進而影響家電行業的制造成本。其次,雖然家電行業不在第一批名單之中,但無法保證后續歐盟甚至其他經濟體在碳控制措施方面的變數,尤其是家電產業中的空調、冰箱、洗衣機、電熱水器等相對耗電量大的家電產品將面臨的風險更大。

                                                    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用電器分會的數據,2021年,我國家電產品對歐洲全部(海關口徑)出口額為332.9億美元,同比增長36.2%?!笆濉逼陂g,我國對歐洲出口的年平均增速居于各區域前列,5年平均增速為10.6%。因此,對于我國出口歐盟的家電企業來說,歐盟“碳關稅”的實施必然會對出口和經營生產帶來重大影響。

                                                    暫不論家電產品未來是否會納入征收范圍,鋼鐵作為家電產品上游原材料,影響也會傳導至空調終端生產環節。產業在線研究認為,鋼鐵作為家用空調及轉子壓縮機上游原材料,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之后,成本占比已超過空調成本三成以上。

                                                    世界鋼鐵協會2020年報告數據顯示,全球鋼鐵使用中,家電行業估算使用量約3700萬噸??照{及上游轉子壓縮機行業是其中的用鋼大戶,主要包括空調室外機箱體和內部結構件用鋼,以及空調壓縮機用電工鋼板等。據產業在線統計,如果按平均每臺家用空調大約消耗22千克鋼計算,按年產量14490萬臺,大體估算消費鋼材約318.8萬噸,在全球家電用鋼使用量中占比8.6%左右。因此,國內外供給端都在發力減碳,上游鋼材產業成本隨著減碳投入增加也將上漲,必會導致下游空調及轉子壓縮機市場成本抬升。

                                                    從競爭層面來看影響更甚。GfK中國家電事業部總監蔡凌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家電末端制造行業而言,‘碳關稅’實施后有可能對中小企業帶來更大競爭壓力?!?/div>

                                                    根據過去的經驗,歐盟家電能效新標準實施后,我國頭部家電企業都能很快適應競爭形勢,甚至一些國內領先企業跟進速度比國外企業更快。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目前也在推進“雙碳”目標,相信國內企業從制造端和技術端能夠跟上國際競爭節奏。而長遠看更需要重視的是,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還需要持續打造品牌,提升品牌定位,提高品牌溢價,減緩市場端依靠成本和價格作為競爭手段的依賴度。

                                                    家電企業應該積極應對

                                                    盡管目前“碳關稅”對于家電業未來的影響還是間接的,但“我國家電出口行業確應更加積極主動”。這是記者在采訪中多次聽到的觀點。

                                                    中標能效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總監劉立波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碳關稅成本大概率會由我國出口企業和歐盟進口企業分攤。我國家電企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積極應對歐盟碳關稅:首先,需要積極跟蹤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政策進展,積極與歐盟進口合作伙伴保持溝通。其次,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家電產品本身在能效提升、制冷劑替代等減碳特性方面的技術研發。最后,積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例如生產過程碳排放核算、強化綠色供應鏈管理、引導供應商同步減碳、嘗試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采取提高能效和采購綠電等減碳措施。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敏補充指出,一是在制造中系統化地減少總體碳足跡,通過設備、工藝和技術創新實現減排;二是采用綠色材料、可回收材料等,并盡量降低用戶功耗;三是通過其他措施實施碳抵消;四是積極探索碳技術(捕集、封存、利用)與碳市場的跨界商業機會。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許多家電企業均已制定綠色戰略并加快實施“碳中和”。2021年10月,美的集團首次正式發布綠色戰略,明確圍繞“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物流、綠色回收、綠色服務”六大支柱打造全流程綠色產業鏈,預計在2028年前后做到企業內部直接和間接排放總量的碳達峰,爭取2030年綠電占比達到30%。

                                                    2021年11月,青島海爾洗衣機互聯工廠成為全球家電行業首個“碳中和”工廠,探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模式、新道路。

                                                    海信冰箱通過創新發泡技術,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海信還將100英寸激光電視的功耗降到了250瓦左右,而同尺寸液晶電視的功耗則超過了800瓦。

                                                    長虹空調在產品設計上堅持3R綠色設計原則,研發0.1精確控溫、0.1W超低功耗待機、ECO節能、新型風道等節能技術。目前已將產品切換至一級能效,同時全面淘汰低能效產品。

                                                    根據聯想集團提供的資料,聯想內部生產環節采用了在產品材料、再生塑料、產品能效、產品耐用性、產品碳足跡方面打造環保型產品并實現智能生產。例如在個人電腦生產制造基地聯寶工廠推廣使用的新型低溫錫膏技術(LTS)改變了電子產品制造業十幾年來的高熱量、高能量、高排放的難題。目前低溫錫膏已經實現在PC領域的大規模應用,截至2020/21財年,聯想已售出2270萬臺采用新型低溫錫膏工藝制造的筆記本電腦,成功減少4740噸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家電產業的低碳努力并非由我國生產商簡單決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用電器分會秘書長周南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出口角度而言,當下我國家電企業大部分還是ODM形式,具備從研發到生產的實力,且具備智能化、數字化建設能力。但低碳發展要同步權衡市場和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大上快上”并不可取。家電產品對于高能效和低碳方面的努力,很多是跟家電出口地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有關,這一點也需要考慮,例如美國用戶更習慣使用窗式空調等。

                                                    家電行業將加速低碳轉型

                                                    “碳中和”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也是當前國際合作的共同話題和主賽道。據了解,在此次歐盟實施“碳關稅”之前,2007年,法國提出針對來自美國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2009年,美國眾議院通過征收進口產品“邊界調節稅”法案。

                                                    我國已明確力爭于2030年、2060年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即便沒有歐盟“碳關稅”帶來的潛在影響,我國各產業也在持續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2007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研究開征環境保護稅的改革目標。2013年6月,環境保護稅法開始征求意見,并將碳稅納入其中,但由于各界對于是否將二氧化碳納入環境稅征收范圍爭議不斷,碳稅最終并未被納入該法案。2021年7月,我國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但碳稅相關政策法規尚未出臺。

                                                    在今年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就提出了“加快研究碳排放稅收政策,完善雙碳政策法規體系”的提案議案,通過完善碳市場核查機構的監督管理機制,要更廣泛地納入有公信力和專業能力的核查機構,提升碳數據質量,推動中國與國際碳市場機制的接軌。

                                                    劉立波具體向記者解釋道,國際碳稅政策與我國碳減排政策的對接非常復雜,比如“碳交易的顯性減碳成本,綠電消納、能效提高等隱性減碳成本可否扣減,如何扣減”這些問題都需要經過困難的談判過程。因此,僅從國際環境來說,在哪些領域、什么時間推出碳稅政策,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而對于出口企業來說,國家的碳稅制度設計是為了更好地引導企業開展雙碳工作,支持企業出口,而不是要增加企業負擔。

                                                    “征收碳關稅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引導行業穩步推進減碳全流程的控制是關鍵,包括成本降低、碳足跡建設、高能效技術創新研發和推廣,以及消費端的引導?!辈塘柚赋?。

                                                    “碳中和”的過程就是社會經濟發展大轉型的過程,也是各產業領域大變革的過程。趙梅梅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技術為王”將得到最充分的體現,“人才競爭”也將成為關鍵的成功要素,企業要徹底從市場聚焦、銷售聚焦轉回技術聚焦和產品聚焦。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
                                                  韩日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