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與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首都”二字,北京的發展建設要處理好“都”與“城”的關系,緊緊圍繞實現“都”的功能來謀劃“城”的發展,以“城”的更高水平發展服務保障“都”的功能。相關負責人介紹,新版總規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須堅持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div>
政治中心建設,就是堅持把政治中心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提供優質服務,保障國家政務活動安全、高效、有序地運行。
文化中心建設,要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根基,以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為抓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文化創新產業引領區建設,建設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要服務國家開放大局,著力優化9類國際交往功能的空間布局,加強國際交往重要設施和能力建設,健全重大國事活動服務保障長效機制。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充分發揮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三城一區”為重點,輻射帶動多園優化發展的科技創新中心空間格局,構筑北京發展新高地。
呼應“兩個一百年”
明確2020年、2035年、2050年三階段發展目標
對北京全市人民來說,“四個中心”的定位已日漸深入人心,北京的城市發展目標也隨之明確——“要立足北京實際,突出中國特色,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版總體規劃緊扣“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明確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階段性目標。
近期規劃年呼應建黨一百年。到2020年,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將取得重大進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首都功能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規劃目標年承上啟下。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優化,城市綜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構架基本形成。
遠景展望新中國成立一百年。到2050年,北京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生態環境良好、經濟文化發達、社會和諧穩定的世界級城市群。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怎樣建設首都?北京必須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契機,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統籌考慮疏解與整治、疏解與提升、疏解與發展、疏解與協同的關系,大力調整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從而優化提升首都功能。
“規劃通篇貫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科學統籌不同地區的主導功能和發展重點,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明確了核心區功能重組、中心城區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
河北雄安新區形成北京新的兩翼、平原地區疏解承接、新城多點支撐、山區生態涵養的規劃任務?!毕嚓P負責人說。
“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區即城六區,是“四個中心”的集中承載地區,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區。堅持疏解整治促提升,騰退空間優先用于優化首都功能,開展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注重“留白增綠”,改善人居環境。
“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兩翼中的一翼。要以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準、最好的質量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示范帶動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
“兩軸”指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要以兩軸為統領,完善城市空間和功能組織的秩序,展現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
“多點”是位于平原地區的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5個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
“一區”是生態涵養區,包括門頭溝、平谷、懷柔、密云、延慶5個區,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區,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保護地和“大氧吧”,要將保障首都的生態安全作為主要任務。
專家評論,新版總體規劃的一大特點,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放眼京津冀廣闊空間來規劃北京的未來,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相關負責人表示,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新版總體規劃主動對接,對支持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也作出安排,要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聯系,合作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促進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雄安新區“比翼齊飛”的新格局。
同時,新版總體規劃也強調要攜手津冀兩省市推進交通、生態、產業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加強京冀、京津交界地區管控,與河北共同籌辦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
精心保護歷史文化金名片
彰顯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
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版總體規劃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以更開闊的視角不斷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拓展和豐富保護內容,建立了四個層次、兩大重點區域、三條文化帶、九個方面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
北京將更加重視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通過保護傳統中軸線、保護明清皇城、要保護原有的街巷胡同格局、恢復歷史河湖水系、嚴格建筑高度管控、保護重要景觀視廊和街道對景、保護老城傳統建筑色彩和形態特征等,使老城的整體格局、傳統風貌更加清晰。
以歷史文化街區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場所、文化精品路線、文化精華地區相結合的文化景觀網絡,將老城建設成為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地區。
規劃明確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加強精細化管理,整治提升背街小巷,讓街巷胡同成為有綠蔭處、有鳥鳴聲、有老北京味的清凈、舒適的公共空間。
新版總體規劃建立了特色風貌分區,“北京未來要嚴格控制1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的高度和選址布局。建筑設計要避免貪大、媚洋、求怪?!毕嚓P負責人說。
劃定三條紅線
著力治理“大城市病” 讓城市更宜居
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凸顯,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污染等“大城市病”問題突出,是制約首都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問題。
要治病,首先要轉變發展思路,切實減重、減負、減量。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確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
第一條線,是人口總量上限。堅持以水定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后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第二條線,是生態控制線。到2020年,北京市生態控制區面積占市域面積的比例要達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
第三條線,是城市開發邊界。到 2020年,全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減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減到2760平方公里,騰退減量后的用地要更多地用于增加綠色生態空間。
“新版總體規劃也第一次提出,聚焦科學配置資源要素,優化調整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毕嚓P負責人介紹。
北京的生產空間將“集約高效”,騰退低效產業用地,以金融、科技、文化創意等服務業和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來支撐,促進更有創新活力的經濟發展。
生活空間則要宜居適度。其中2020年全市城鄉職住用地比例由現狀1:1.3調整為1:1.5以上,2035年調整為1:2以上。
生態空間則要山清水秀,加強平原地區植樹造林,讓森林進入城市;建設成網絡、高品質的公園、綠道和藍網水系,讓市民更加方便親近自然。
新版總體規劃也更加重視均衡發展,針對北京南北、內外、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規劃提出,要帶動優質要素在南部地區聚集,加快南部地區發展;明確各區功能定位,促進山區和平原地區互補發展;加強城鄉統籌,全面推動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基礎設施、產業、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城鄉一體化。
“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細,越要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相關負責人說。新版總體規劃更加直面城市發展和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圍繞廣大市民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環境、交通等熱點難點,提出破解
難題的綜合方略,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的戰略,加強交通需求調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網、鼓勵綠色出行,標本兼治緩解交通擁堵。2020年軌道交通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將不低于80%。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在加強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時,加大住宅供地,優化住房供應結構,使更多的人實現住有所居。
源頭
減排、過程管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全力治理大氣污染,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
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務,努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到2035年無論住在城市還是農村的社區,都能享受到“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帶來的便利。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質量,推進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全市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更加重視消防、防洪、防澇、防震,增強城市韌性,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安全、更放心。
這樣美好的藍圖,未來將如何能保證扎實落地呢?
“全市和在京各單位要充分認識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性,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我們要發揚工匠精神,精心組織實施,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開創首都城市發展新局面?!毕嚓P負責人說。